查看更多

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

海燕的历史科普(1)~背景篇~

海燕原视频(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4623752/

大家好~所以,这里是15000再生的科普花絮福利第一篇!(咳你都拖到20000了)最开始只是想跟草桑随便扯扯闲篇讲讲制作期间的花絮感想什么的,但没想到《海燕》的背景故事得到大家这么大的兴趣,我们十分惊喜!就觉得这简直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一定要好好写,而且先写><所以呢,就先由我来介绍一点关于《海燕》本篇设定的俄国1905年革命的背景信息,以及相关的知识~草桑已经开始整理1905年革命的详细经过,和联系《海燕》本篇和续篇的一些情节相关的介绍了,等她忙完三次元的论文就来给大家写,还求大家耐心哈~
嗯……好久没写理论科普什么的了,好紧张><

【背景篇·暗潮涌动的俄罗斯】

1905年之前的俄国可谓是内忧外患。不管是农民和工人阶层,受教育阶层,以及军事政治方面,都充满了动荡和危机。
首先农民方面,1861年之后农奴已经解放,沙皇希望农民可以持有土地从而增加他们的政治稳定性,避免他们变成无产阶级。但通过的法案强制他们通过农庄集体来逐年付费购得土地,又不能允许他们各人自由拥有和放弃地权,结果导致农民们被拴在一丁点根本养活不了自己的土地上,还要强制交年金。就连土壤最肥沃的地区,饥荒也十分严重。
城市工人这方面的问题则是双重的——在当时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的推动下,急于追赶欧洲工业化的俄国,推行了很多建设项目,雇佣大量的工人。尽管已经有一部分效仿欧洲工人运动成果的劳动保障法案出台,但其实也只是皮毛罢了(比如说不许12岁以下童工在工厂工作——但又有例外的工种。对待年长一点的童工也只是有固定的周末假日)。这就导致工人福利严重落后于欧洲,劳资关系超级紧张。另一方面因为农村的危机和国家建设项目对农村的重税,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务工寻求活路.他们聚居在一起,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在1905年以前的这个十年,罢工的数量可谓以几何级数增长。

年份        年均罢工数量
1862–69     6
1870–84     20
1885–94     33
1895–1905     176

(图-第比利斯的工人罢工推翻火车头)

俄罗斯内部的民族矛盾也非常突出,其中以波兰裔和犹太裔的悲惨境遇最为突出。关于犹太裔的情况,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可以作部分的参考。在这样边缘化的状态下,反抗的苗头不断涌现。

(图-《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剧照)

更糟糕的是,与此同时沙俄还没有停止帝国吞噬邻国土地的野心,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跟日本抢地盘,就爆发了著名的日俄战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以前局座讲过,总之波罗地海舰队千里送人头什么的……(幽寂的军迷属性暴露)一个老牌帝国愣是被比自己小N多倍的新兴帝国打得满地找牙,不仅民族自信心大挫,被迫在很差的待遇下进行帝国侵略战争的军队也怨声载道,兵变不断。战舰波将金号的兵变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生,当时获得了敖德萨市民的声援和兄弟部队的同情,但结果被残酷镇压。(这个事情后来拍成了苏联蒙太奇的课题作,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奥尔菲斯之窗里面也有引用这个画面)

(图-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剧照。不满待遇的水兵进行抗议即将被处决,行刑士兵不愿杀害战友,引起全舰的哗变。)


(图-著名的“敖德萨阶梯”镜头,表现沙俄军警残忍镇压市民的场面。这个蒙太奇序列在电影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经常被致敬。)

总之,当时的沙俄帝国已经处于一个溃烂到不行的状态,矛盾处处可见,革命一触即发。

【1905年革命的思想源流】

不吹不黑,俄罗斯在18-19世纪的思想和文化方面一直是处于追赶和效仿欧陆的状态,欧陆的每一次思想革命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俄罗斯。往早了说,可以追溯到叶卡捷琳娜大帝时期。叶大帝是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的粉丝,和伏尔泰进行过不少通信。她效仿欧陆的启蒙潮流,大力促进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和学术发展。这一个时期也被称为“俄罗斯启蒙时期”(大概比法国稍晚一些)。俄罗斯的贵族阶级也与欧洲大量交流,尤其以法国和普鲁士为多(叶大帝本人是普鲁士人)。俄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受到法国和普鲁士的全方面影响,可以从普希金等人的作品中看出。


(图-柴可夫斯基根据普希金小说改编的歌剧《黑桃皇后》场景。设定为叶卡捷琳娜大帝时期,充满18世纪末法式风格的造型。)

之后由于俄法战争的影响(此处应插入1812序曲),受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刺激,俄罗斯贵族和知识分子阶级中法式自由主义思想格外高涨。在前线与法国作战的俄罗斯军队也感受到自己国家的落后,内心充满了不满。(《战争与和平》很详尽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贵族风气,建议阅读感受一下~)这一切最终爆发于亚历山大一世死后的权力更迭期所发生的,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们主张废除专制,建立共和或君主立宪。尽管他们最终失败,但他们的思想、主张乃至反抗精神对整个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影响都非常深远。(我们的身上流着他们高贵的反抗者的血……)


(图-《奥尔菲斯之窗》中的画面。小森的大哥也算是季马的原型之一了……【名字都一样)

之后,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使得俄罗斯的知识阶层获得相当程度的解放,思想格外的活跃。从那个时候开始,俄罗斯的知识分子阶层就出了名的激进,学生的政治热情极高,自由主义思潮强烈。
与此同时,就在俄罗斯的封建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互撕的时候,欧洲已经开始玩起更高级的了——在欧陆大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就要轮到我们的“欧洲的幽灵”——也就是共产主义出场了。1848年的一系列革命浪潮虽然很快平息下去,但生于这个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思想却逐渐在欧陆生根发芽。巴黎公社的成败,第一国际的成立……19世纪下半叶,共产主义的影响已经不可忽视。

(图-《宣言》手稿,马克思的字)

一直在工业化方面落后于欧陆的俄罗斯,从一开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就巨激烈,工人们根本来不及享受自由劳动力的福利,就由于竞争而被狠狠地压榨。(这一点相对落后的德国无产阶级也很像,怪不得会出马克思)因此,在受教育阶级热衷于自由主义的同时,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强烈兴趣。马克思本人也收到过他们的请求,希望可以论述俄国的资-无矛盾;但马克思作为越挖坑越大小战士,尽管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却最终没有留下很多关于俄国的著述。(不过没关系,俄国的有识之士会自己来学习消化的。)
因此在1905年这个关口上,封建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三重矛盾(不是妄想症系列)同时爆发。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的联合,既说明了矛盾的急迫,必须联合起来对抗封建阶级;又预示了未来两者的必然分歧,因为从一开始诉求就不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诶是不是和中国三座大山的时候很像?只不过中国更惨,所以也更彻底一些!)

【巴黎公社,国际歌和早期苏维埃】


在奈桑的指点下大家应该基本已经注意到了,《海燕》的间奏里面用到了《国际歌》的动机,这是因为——这是有联系的!
说到国际歌,首先要先说巴黎公社。看过双城记和大悲的同志们应该都已经知道了,巴黎一直是武装斗争的热土嗯……1871年春天,在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外敌侵略的压力之下,巴黎的无产阶级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武装夺权并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实践!借由德军围困巴黎后的管理真空期,由大量巴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其他平民组成的国民自卫军,就接管了巴黎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就是巴黎公社。公社推进了很多进步的法令,例如政教分离,减租减息,工人接管生产资料……等等。妇女运动也如火如荼,不少小伙伴们之前热烈讨论的“红色圣女”,“真·大E”路易斯·米歇尔就出自这个时期(人家是早期共产主义者!早期共产主义者!早期共产主义者!重说三!)。
……但是这样激进无畏的尝试,当然和以前发生在巴黎的武装斗争一样,不久就被残酷地镇压了……


( @花园学派的车前草 画的纪念巴黎公社的画)

帝国政府势力的凡尔赛军很快开始和国民自卫军发生交火,之后德军也释放了部分政府军帮助镇压公社。5月21日开始的“血腥一周”之后,凡尔赛军完全收回巴黎,并对公社成员进行了残忍的报复。公社期间被作为政府军间谍而被公社处死的大概有几十人的样子,而被帝国政府枪杀和流放的公社成员和支持者则有数千甚至几万人!

(图-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公社墙)

(图-被杀害的公社成员们)

……在这个时期,一位名叫欧仁·鲍迪埃的工人/革命家/诗人,在群众的掩护下逃了出去,躲在郊区朋友家的阁楼里幸免于难。但目睹了公社惨烈的结局的他,悲愤的内心无法平静……
——于是,鲍迪埃一个突然填坑,写下了《国际》这首诗篇。


(图-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



虽然鲍迪埃在1887年于贫困中辞世,没能看到二十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但是他的诗篇却一直激励着后世的人们。
在鲍迪埃逝世后的第二年,一些法国工人发现了这首诗,非常喜爱,希望可以传唱它。鲍迪埃写《国际》的时候,本来是想配着《马赛曲》的旋律来唱的(不信试试看法文原版,我试了)。但是工人们显然觉得,时代变了,我们的主张和马赛曲那个时期已经不同,无产阶级运动应该有自己的旋律~于是他们拿着这首诗去请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之谱曲。狄盖特灵感爆发,一个礼拜天早上的时间就神速地在自己的小风琴上谱好了曲。

(图-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

比起激昂甚至有些欢脱的马赛曲旋律,国际歌的旋律可谓沉郁中饱含豪迈和希望(道路曲折,前途光明!)。这一刻,一首传唱全世界的神曲就诞生了!(有多神?《国际歌》是曾被当作国歌次数最多的歌,甚至多于《神佑吾王》,是不是很神!)
我们所熟悉的《国际歌》,是从俄文版直译过来的。俄国在1906年正式引进了《国际歌》(emmmm至于为什么设定在1905年的《海燕》里面会有……大概出过国参加过第一国际的布尔什维克们自己会原版吧!),不过只翻译了第一、二、六段。中文版也就只保留了这三段。不过不管是哪个版本,最后一句里面的“Internationale”(法语的“国际共产主义”)这个字,都是以原本的形式或音译保留下来的,也就是“英特纳雄耐尔”。

鄙社作为鄙社,我们几个对《国际歌》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草桑和奈桑在伦敦参加马克思游览团,因为奈桑一直在哼所以导游就提议大家一起唱国际歌。结果大家都用自己国家的语言来唱,最后“英特纳雄耐尔”的地方都合到一起去了,场面十分壮观……不得不让人想起列宁说过……“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怎样感觉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为什么说早期的苏维埃与巴黎公社有所相似呢?圣彼得堡苏维埃(也就是《海燕》的间奏描写的)是一个从政体形式上和巴黎公社非常类似的政权,但也和巴黎公社相似,没有做好足够的武装斗争的准备(甚至比巴黎公社更甚),因此很快被扼杀了;而之后不久的莫斯科苏维埃,则从一开始就有武装斗争的觉悟,但在沙皇强大的军事镇压下也很快四分五裂。这些早期的实践对于俄国的无产阶级斗争来说,是有着和巴黎公社类似的意义的——通过惨痛的经验教训告诉后来者,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过程会是十分残酷的,必须有进行全面武装斗争,掌握国家机器的觉悟,想要松散缓慢轻松地通过让资产阶级的海鸭海鸥企鹅们都受得了的所谓民主进程来搞,基本上是tan90°的。



总之,《海燕》当中出现国际歌这个主题,也是为了向如同巴黎公社一般献身的革命前辈们,致以我们的敬意。毕竟,《国际歌》也是共产主义烈士的就义定番曲……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那么背景科普篇就暂时到这里~(希望我拯救了许多高中政治考试嘿嘿)敬请期待草桑的详细历史篇。

下台鞠躬~

评论(4)
热度(200)
  1. 共1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 | Powered by LOFTER